鏈抽象的前景和機會
在今年的敘事競爭中,鏈抽象敘事增長達到了673%(不過前四還是AI、DeFi、Meme、L2這種顯學)。
Near
簡單來說,Near是以主鏈為基礎生成其他鏈的賬戶,生成賬戶和交易都由DecentralizationMPC完成(不過我感覺Near現在的重心還是AI)。Near解決方案還有一個優點是Gas代付。(對于Near的解決方案,潘老師已經做了很詳細的解釋)
ParticleNetwork
我們直接簡單將ParticleNetwork(剛被Binance投資)理解為一個模塊化Layer1,用戶可以通過Particle來調度其他鏈上的狀態和資產(主要支持EVM)。對比Near,Particle的優勢是能夠聚合捆綁用戶的交易,實現批量簽名和交易。這樣方式執行的用戶體驗更好,Gas費可能更低。
Particle上的首個鏈抽象項目UniversalAccount已經進入內測階段,用戶可以直接通過Passkey(人臉識別或者社交賬號)來創建一個賬號,也可以基于現有錢包來驅動,絲滑調動任意鏈的流動性來實現用戶意圖。
Polygon
Polygon的AggLayer是一個能夠將跨鏈流動性、用戶和狀態統一起來的橋,連接多個獨立的Blockchain,為用戶提供統一流動性和操作體驗。它的局限性還是不能夠標準化地拓展到各大Blockchain上,核心還是圍繞PolygonCDK生態在做。就像潘老師提到的,「其他鏈不一定會接受這種統一的流動性的跨鏈橋合約,這會使得接入新公鏈帶來一些阻力,除非這套方案能讓所有其他公鏈接受,或成為廣泛的行業標準。」
最后
就像我曾經在推文中所提到的擔憂:多鏈蓬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流動性的碎片化——每個鏈都在使出渾身解數來吸引用戶和流動性。Solana是memesummer,Arbitrum是$ARB激勵,Coinbase在用力推Base生態和meme,最近BSC又火了起來,用戶就像是雇傭兵一樣,盯著每條鏈的財富機會來用跨鏈橋或者CEX轉移自己的流動性。
這種模式下的用戶體驗著實太差了,有時候還會因為懶錯過其他鏈上的財富機會。就像我在前文說的,鏈抽象賽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將會解決當前很多用戶的需求,需求又會帶來增長。
我還是蠻期待后面鏈抽象能跑出來一個受用戶歡迎的產品,就像meme炒作推動TGTradingBot的發展那樣。模塊化賽道帶來的是「獨立基建設施的相互組合」,鏈抽象帶來的是「組合后的互相統一」。鏈抽象的發展也將會是多層次的,底層基建是上文中提到的交互層,前端大概率是那些野心勃勃的錢包們。